半岛体育 bandaotiyu 分类>>
荒野上的大师:1949年后半岛体育-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的抉择
半岛体育,半岛体育官方网站,半岛体育APP下载
这次院士选举确实需要平衡各方利益,而其中的争议话题之一,则是郭沫若。郭沫若与罗振玉、王国维、董作宾一起,被誉为“甲骨四堂”。多年前,史语所考古组在殷墟第三次发掘中发现了“大龟四版”,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闻讯,立刻写信索取拓本。相关资料刚刚出土,尚未公开发表,原本不能外借,不过,李济、董作宾等人都认为,郭沫若流亡在外,依然愿意关注中国学术,精神可嘉,便将拓本全部寄给他。不料,郭沫若竟无视学界规矩,径自把资料引用在他的《卜辞通纂》里,对于史语所慷慨出借资料一事,几乎只字未提,还在后记里写道,“知我罪我,付之悠悠”。此举令傅斯年极为恼火,一度打算诉诸法律,但是李济劝他说,学术为天下之公器,这桩旧案最终才不了了之。
三十多岁的夏鼐主持史语所一事,是傅斯年和李济全力促成的。20世纪30年代,夏鼐就读于清华大学时,二人共同做过他的导师,曾安排他参与殷墟第十一次发掘,更在他留学英国读博士期间给予了巨大的支持。1945年,夏鼐发掘齐家文化墓葬,确定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,彻底推翻了安特生的“中国文化西来说”。1946年末,傅斯年准备去美国治病,临行前,他对夏鼐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劝说,希望他代理史语所所长。史语所中前辈云集,夏鼐再三推辞,傅斯年却坚持认为,“所中的事,本来希望你们年轻人以后多负点责任,我当所长的时候比你们不年轻。现下所中的各研究院,不是书呆子、老学究,便是糊涂虫”。傅斯年一向崇尚“拔尖主义”,不遗余力地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,显然,他对夏鼐青眼相看,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,而胡适、李济也都对夏鼐寄予厚望。
出席首届院士会议的四十八名院士留下一张合影,他们绝大多数 西装革履,穿长衫者则寥寥无几,所以前排的张元济和胡适最为显眼。 这一天,也正是张元济和胡适作为院士代表分别致辞。耄耋之年的张元济开诚布公地呼唤和平:“倘若再打下去,别的不用说,我恐怕这个中央研究院,免不了要关门。”胡适则希望中央研究院能够继往开来:“中央研究院不是学术界的养老院,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后一辈。我们可以够得上作模范,继续工作,才不致使院士制度失败。第二,多收徒弟。今天我们院士中,年纪最轻的有两位算学家,也是四十岁的人了。我想我们这一点经验方法已经成熟,可以鼓励后一代。再即希望以后二十年,二百年,本院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起来。愿互相勉励。”
陈寅恪的态度最为微妙,他拒绝乘坐教育部长陈雪屏派出的专机,不过,当胡适出面邀请时,陈寅恪表示,“现在跟胡先生一起走,我心安理得”。但他没有前往台湾,而是从南京取道上海,最终前往广州。尽管傅斯年屡次催促,陈寅恪还是暂时不打算到台湾或香港,而是留在广州迟疑观望。其实,傅斯年早就看透了老友,抗战时他就曾毫不客气地责备陈寅恪:“兄昔之住港,及今之停桂,皆是一‘拖’字,然而一误不容再误也。”这一次,陈寅恪终究还是选择了“拖”,辜负了傅斯年的厚意。
政府提供的有限的经费,他都用来扩建教室、宿舍,购置图书、 仪器,努力聘请有名望的老师,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这些务实的工作,却频频遭人质疑。有人指责,政府给台大拨款,却根本看不出成绩。有一天,蒋介石的心腹干将陈诚问他,为什么不买点石灰,粉刷一下台大的墙。可是,傅斯年想要的“成绩”,并不是这些面子工程。他想让更多有才华的学生有读书的机会,可以衣食无忧,心无旁骛地学习。他时常会悄无声息地跑进学生宿舍,看学生们吃的是什 么,倘若伙食不好,他就更加自责。
这一年夏天,他因胆结石入院手术,出院后没有休养一天又开始工作,这样一直挨到12月19日那个寒冷彻骨的冬夜。他的夫人俞大綵后来回忆:“我为他在小书室中升炭盆取暖。他穿着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。我坐在对面,缝补他的衣袜。因为他次日要参加两个会议,我催他早些休息,他搁下笔抬头对我说,他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《大陆杂志》赶写文章,想急于拿到稿费,做一条棉裤。他又说,你不对我哭穷,我也深知你的困苦,稿费到手后,你快去买几尺粗布,一捆棉花,为我缝一条棉裤,我的腿怕冷,西装裤太薄,不足以御寒。”
次日,他整整一天都在各处奔波,开会,做长篇发言。下午5点40分,他原本已经回到座位休息,不料郭国基突然起身质询,傅斯年不得不第二次登台回应,苦口婆心地解释,台大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,给他们营造安定的环境,才好要求学生们认真读书。他越说越激动,不禁大呼:“我对有才能,有智力而贫穷的学生,绝对要扶植他们。”半小时后,他疲惫地走下讲坛。陈雪萍发现他步履不稳,急忙上前搀扶,傅斯年已经突发脑出血晕倒在他身上。
他甚至也不是一个“好导师”。“好导师”是胡适对他的评价。1947年,胡适曾在日记里感慨:“史语所中很有人才。孟真确是一个好导师。”傅斯年去世后,蒋介石送的挽匾也是“国失师表”。但是,傅斯年崇尚的是“拔尖主义”,他只对他认可的年轻人青眼相看。他有时行事颇为霸道,无论对下属还是对朋友,常有“家长作风”,有时也不容易控制脾气,盛怒之时,常有无辜的下属被莫名地“误伤”。傅斯年深知自己的缺点,却也只是感叹:“叫我不二过可以,叫我不迁怒,我实在做不到。”
傅斯年去世六年后,李济给远在美国的赵元任写了一封信。他想举荐“考古十兄弟”中的“老九”高去寻出国访学。李济写道:“他进所虽不太早,但曾赶上安阳发掘,为思永所赏识。现在他整理侯 家庄的工作及思永遗著,成绩甚佳。在考古组内中国书读得最好,英文及日文的阅读能力亦不差,现在日本的梅原末治教授来此,对他的渊博甚为敬佩。孟真在时久有送他出国之意,以时代非常,屡遭挫折,只能怨命了。此次若有成功的希望,亦算我们完成了傅公一未完之愿也。”
他还出席了胡适的就职典礼,但他没料到,自己竟会遭到胡适公开奚落。在开幕式致辞中,针对大陆的胡适批判,蒋介石特地赞扬胡适“个人之高尚品德”,并希望“中研院”能配合政府“抗俄”。不料,胡适登台却说:“‘总统’你错了。”这句话让台下掌声雷动。胡适继而说,自己之所以在大陆被批判,“并不是清算个人的所谓道德”,而是自己在青年们“思想上、脑筋里留下了许多‘毒素’”。他又不厌其烦地讲起年轻时代的那些“新学问、新文化、新思想、新思潮、新的思想方法”,他还明确表态:“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,我们要提倡学术。”
许倬云在大一时选修了李济的“考古人类学导论”。他没有料到,老师居然布置了一门匪夷所思的功课:要求大家记忆四大人猿类体毛的密度。过了很久,许倬云才开始理解老师的苦心,“他只是要给学生严格的训练,正如同新兵入伍要踢正步一样”。李济还反复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:“假如你要在一片草地上找一个小球,最靠得住的办法,就是将草地画成一根一根的直线,循着直线来回 走,走遍草地,你一定会找到这个小球。”这个方法看起来并不聪明,但一定很可靠。
晚年的李济,也曾屡次被政务所扰。朱家骅辞职和胡适去世时,李济甚至两度代理院长,但他没有忘记学者的本分。从1964年到1972年,每隔两年,他便针对一种器形的青铜器发表一篇重量级的学术论文,古老的世界可以让他暂时忘记时代的隐痛和人世的离散。当时,他的儿子李光谟远在大陆,生死未卜。那是他经历抗战劫难之后唯一幸存下来的孩子。1949年,李光谟原本已经随李济南渡台湾,但是,同济大学开学在即,李光谟坚持要回学校完成学业。回到上海后,他又希望留在大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诞生。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。几年后,曾深受李济、董作宾恩惠的郭沫若宣称,李济们“或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,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的‘殷谱’,真可以说是捧着金碗讨饭了”,把他们比作蜥蜴之类的爬虫。李济最器重的弟子夏鼐,也成为批判他的急先锋。1959年,李济和他的学术思想更是遭到《考古》杂志疯狂的批判。“文革”开始后,李济更加不敢想象儿子的处境,中断联系的许多年里,他和妻子强迫彼此相信,儿子或许早已死去。自然,还有一些事情,是他们更加难以想象的。离开大陆时,李济将女儿的遗骸托付他的学生、旧日的“考古十兄弟”之一尹焕章照管。尹焕章一直信守承诺,把遗骸藏在文物仓库里,悄然守护了十七年,不料,“文革”中却有人告密邀功,强迫他交出遗骸,当场砸烂。在这场浩劫中,尹焕章最终自杀身亡。
他熄灭在安阳的梦中。这座重见天日的城市,就像一座永远无法走出的迷宫,他和他的朋友们的一生,都被它牢牢困住。无论重病在身还是白发苍苍,无论留在大陆还是去往台湾,无论握手言和还是反目成仇,无论隔着沧海回眸眺望还是任由泪水洒落信纸,人世代异,生死离合,那座城将他们召唤到一起,却又残酷地掳去了他们全部的年华,仿佛他们生来就该是孤独的守城人,注定要找到那座城,进入那座城,在三千年前混沌的光阴里,消磨掉自己寂寥的一生。